从濒危保护到文化赋能:开州崖柏文化的价值挖掘与传承路径探
栏目: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:2025-09-15
  崖柏 (Thuja sutchuenensis Franch.) 是一种起源于三亿年前恐龙时代的古老植物,被誉为 植物界的大熊猫,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

  崖柏 (Thuja sutchuenensis Franch.) 是一种起源于三亿年前恐龙时代的古老植物,被誉为 植物界的大熊猫,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裸子植物和白垩纪孑遗植物。作为开州地区独特的自然文化遗产,崖柏不仅具有极高的生物学价值,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。开州崖柏文化是当地自然环境与人文历史长期交融的产物,体现了开州人民对自然的敬畏与利用智慧。

  本文旨在对开州崖柏文化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与挖掘,通过分析其起源、发展历程、艺术表现形式、经济影响、文化符号意义及传承现状与挑战,揭示这一独特文化现象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。研究开州崖柏文化,不仅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,也为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。

  崖柏是柏科崖柏属常绿乔木或灌木,树皮灰褐或褐色,长条薄片状开裂;枝密集、开展,小枝扁平、多排列成平面。这种植物具有极强的生命力,能在悬崖峭壁等恶劣环境中生长,形成独特的形态特征。

  崖柏起源于两亿年前的恐龙时代,1 亿 4 千万年前的白垩纪是它的鼎盛期,后来逐渐消失。在 200 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运动中,秦岭以南的大巴山地区因特殊地貌,削弱了冰川带来的不利影响,形成地球生命 避难所,从而使崖柏得以在雪宝山延续生存至今,成为见证地球生物演化的 活化石。

  崖柏主要分布于重庆大巴山南麓雪宝山山脉的悬崖峭壁间,野生种群数量不足 1 万株,且年龄结构失衡,自然繁殖能力低下,处于极度濒危状态。其垂直分布范围为海拔 1300 米至 2100 米,分布面积约 10 平方公里。目前,全球仅存一万余棵成年野生崖柏,其中开州区境内野生崖柏超 7000 株、占全国总量 70% 以上、数量居全国第 1,是名副其实的崖柏分布主产区。

  首次发现与学术记录阶段(1892-1998 年):1892 年 4 月,法国植物学家法戈斯 (Farges) 在城口厅 (今重庆市城口县) 大巴山石灰岩山地首次发现崖柏,并于 1892 年、1900 年采集植物标本。此后的 100 多年间,崖柏未再被发现,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于 1998 年将崖柏列为已灭绝的三种中国特有植物之一。

  重新发现与保护启动阶段(1999-2012 年):1999 年 8 月,国务院批准公布的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(第一批)》不再将崖柏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。同年 10 月,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研究员刘正宇在雪宝山开展植物普查时,偶然发现了崖柏 部落,并在《植物杂志》上向全世界宣布崖柏 归来,开启了对崖柏这一中国特有珍稀植物进行拯救与保护的新征程。2002 年,重庆开县雪宝山市级自然保护区成立,以保护崖柏及其生物多样性为首要任务。

  科学研究与种群恢复阶段(2012 至今):2012 年,雪宝山野生崖柏种群出现了十年来首次大规模结种,为崖柏人工繁育提供了宝贵的种子资源。同年,雪宝山自然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,以保护崖柏及其生物多样性为首要任务。2021 年 9 月,崖柏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。

  传统利用时期(远古至 20 世纪末):在农耕时代,崖柏因其重量轻、便于运输,木质韧、从山顶滚到山脚都摔不坏,加之自带香气、防腐防虫,成为山里人建房、打家具的首选材料。当地老乡称崖柏在山崖上能够 五百年不死,死了也五百年不倒。在这一时期,崖柏主要作为实用木材被利用,其文化价值尚未被充分认识。

  保护觉醒时期(20 世纪末至 2012 年):随着崖柏被重新发现并列为濒危植物,开州地区开始重视崖柏的保护。当地林业部门开始对崖柏进行初步调查和保护,限制砍伐行为。这一时期,崖柏逐渐从实用木材转变为需要保护的珍稀物种,文化价值开始被关注。

  文化发掘与产业发展时期(2012 年至今):随着崖柏人工繁育技术的突破和种群数量的增加,开州地区开始深入挖掘崖柏的文化价值,并探索其产业化发展路径。2020 年,开州成立了以保护区为主体的科研合作平台,深入开展以崖柏为代表的珍稀濒危动植物拯救扩繁工作。2024 年 10 月,全球洲际间断分布的 5 种崖柏属植物全部落户开州区崖柏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,标志着开州成为全球崖柏属植物的重要保护中心。

  根雕艺术:开州崖柏根雕强调 三分人工,七分天然,保留自然形态,体现道家 道法自然 的哲学观。其创作过程遵循 九分天成,一分人工 的原则,最大限度地尊重材料本身的艺术形态,结合材料本身鲜明的特征去构思、去设计。开州木雕传统技艺已被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  传统雕刻技法:开州崖柏雕刻采用多种传统技法,包括浮雕、透雕、圆雕等。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种雕塑,适合表现崖柏的纹理和层次;透雕是在浮雕的基础上,镂空背景部分,有单面透雕和双面透雕之分;圆雕是指非压缩的,可以多方位、多角度欣赏的三维立体雕塑,适合表现崖柏的整体形态。

  随形雕刻:这是开州崖柏雕刻的特色技法,充分利用崖柏的自然形态进行创作。如牟芝松制作的崖柏作品《三足蟾》,巧妙地利用崖柏的自然形态,通过精细的雕刻,将其转化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。

  雕刻工艺特点:开州崖柏雕刻具有以下特点:一是完整性,一个把件就是一颗崖柏树,具备唯一性,不可复制;二是自然性,强调保留崖柏的天然纹理和形态;三是艺术性,通过巧妙的构思和精细的雕刻,将崖柏转化为具有文化内涵的艺术品。

  绘画艺术:开州画家以崖柏为题材,创作了大量中国画作品,表现崖柏的形态美和精神内涵。这些作品多采用传统笔墨技法,同时融入现代艺术元素,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。

  烙画艺术:开州木雕技艺传承人李文波将烙画与木雕结合起来,制作成精美的木雕烙画,全手工制作,既实用又美观。这种艺术形式将火与木的结合,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,展现了崖柏的质感和纹理。

  文学创作:崖柏的坚韧品质和传奇经历也成为开州文学创作的题材。当地作家以崖柏为主题,创作了诗歌、散文等文学作品,赞美崖柏的生命力和精神品质。

  现代设计:崖柏的形态和纹理也被应用于现代设计中,如家具设计、装饰设计等。开州设计师将崖柏的自然元素融入现代设计,创造出兼具传统文化内涵和现代审美风格的作品。

  开州地区涌现出一批专注于崖柏艺术创作的艺术家,他们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:

  李文波:开州区木雕技艺传承人,擅长用金丝楠木、崖柏木、黄杨木进行雕刻。其作品大多取材自开州的风土人情、自然景观、风景名胜,有着浓郁的巴渠文化气息,并广泛吸收各地工艺美术品的特点,独具匠心,自成一派。他的作品《山水农家》《睡佛》《驮马古道》等,仪态万千,极具创意。

  牟芝松:万州工匠、重庆市三峡根雕 (艺) 非遗代表传人、中国根艺美术大师。他创作的崖柏作品如《龙凤呈祥》《柏花齐放》《母子情》等,造型生动,富有创意。

  陈岳钦:木雕师、浩瀚灵魂设计师,擅长崖柏根雕设计雕刻,创作题材丰富,主要以佛像、人物、花鸟等雕刻为主。他的作品在天然材质的基础上,通过巧妙的构思,再经巧手雕琢,带给崖柏新的升华,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。

  梁建甫:被誉为 当代崖柏艺术创作第一人,其作品具有以下特点:一是自然精神的凝练,以苍劲的枝干、扭曲的形态为核心,通过虚实对比营造出 枯木逢春 的哲学意境;二是生态关怀,通过刻画崖柏在峭壁石缝中生长的姿态,暗喻人与自然的关系;三是传统笔墨的现代转化,可见宋代院体画的细腻勾勒,同时融入写意笔法,用干墨飞白表现崖柏的沧桑感。

  繁育种植产业:截至 2025 年,开州区已建立 4 个崖柏繁育基地,在圃崖柏苗超 200 万株。2019 年,雪宝山保护区首个崖柏繁育基地在开州区温泉镇乐园村建成投用。这些基地通过大量移栽崖柏,在周边区域恢复植被面积已达 500 亩。

  加工制造产业:开州地区已形成以崖柏为原料的加工制造产业链,包括崖柏雕刻、家具制造、香制品生产等。这些企业多为小微企业和手工作坊,分布在开州区的温泉镇、满月镇等地区。

  文化创意产业:开州地区以崖柏文化为核心,发展了文化创意产业,包括崖柏主题的工艺品、文创产品、数字内容等。这些产品融合了崖柏的文化元素和现代设计理念,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市场竞争力。

  生态旅游产业:崖柏已成为开州生态旅游的重要吸引物,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成为展示崖柏文化的重要窗口。保护区内的崖柏群落、崖柏博物馆等景点,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,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。

  直接经济效益:崖柏产业已成为开州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点。据统计,崖柏繁育基地最忙的时间是 3—5 月、9 月、10 月,每年发给村民的劳务费合计超 200 万元。通过 4 个崖柏繁育基地,基地周边群众每年每户劳务增收 2.5 万余元。

  间接经济效益:崖柏产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,如木材加工、包装运输、文化创意、旅游服务等。这些产业的发展,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,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。

  品牌价值:开州崖柏已形成一定的品牌价值。2024 年,开州提出要全力推动崖柏保护及发展出科研成果、经济效益、品牌标准和人才团队,让开州成为崖柏分布主产区、科研策源地、繁育核心区、利用先行区,成为名副其实的 中国崖柏之乡。

  出口创汇:开州崖柏产品已开始走向国际市场。在 2023 年召开的重庆国际友好城市合作大会上,重庆市政府向来自 31 个国家的 48 个友好城市代表赠送了雪宝山保护区研发的崖柏精油产品。

  直接就业:崖柏繁育基地和加工企业直接吸纳了当地劳动力就业。据统计,雪宝山保护区有四个崖柏繁育基地,120 余名村民在基地季节性务工。这些村民主要从事崖柏扦插、除草、管护等工作,月收入可达 2000 元左右。

  间接就业:崖柏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相关服务业的就业,如旅游服务、物流运输、餐饮住宿等。这些间接就业机会,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收入来源。

  技能培训:崖柏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当地居民的技能提升。通过参与崖柏繁育和加工,当地村民学习了扦插育苗、雕刻技艺等专业技能,提高了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。

  返乡创业:崖柏产业的发展还吸引了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。这些返乡创业者利用在外学到的知识和技能,创办了崖柏加工企业和文化创意企业,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。

  长寿与坚韧的象征:崖柏生长于悬崖峭壁,历经风霜仍能存活千年,其坚韧特性被视为长寿和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崖柏被视为长寿、坚韧和吉祥的象征。

  生命力与希望的象征:崖柏在恶劣环境中依然能够顽强生长,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,被视为生命力与希望的象征。崖柏从被宣布灭绝到重新发现,再到人工繁育成功,这一历程也被视为生命奇迹和希望的象征。

  君子品格的象征:崖柏生于贫瘠岩缝,根系盘曲如龙,象征在绝境中勃发的生命力,被文人誉为 崖壁上的君子,与松、竹、梅并提。这种象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君子品格的崇尚。

  生态与和谐的象征:崖柏的保护与繁育过程,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,成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象征。崖柏的重生故事,也被视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。

  自强不息的精神:崖柏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长的特性,与开州人民自强不息、敢为人先的精神相契合。开州地区素有 打工第一县 之称,开州人民走出大山、闯荡天下的精神,与崖柏的坚韧品格相呼应。

  开拓创新的精神:崖柏人工繁育技术的突破,体现了开州人民开拓创新的精神。从最初的扦插成活率不足 20%,到后来的 96%,这一技术突破凝聚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智慧。

  开放包容的精神:崖柏从开州走向全国的过程,体现了开州人民开放包容的精神。开州地区将崖柏苗移栽到云南、宁夏、内蒙古等 17 个省市,体现了开州人民开放共享的胸怀。

  生态保护的理念:崖柏的保护与繁育,体现了开州人民尊重自然、保护生态的理念。开州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团队被评为 感动重庆十大人物,他们的事迹展现了开州人民对生态保护的重视和担当。

  驱邪避灾的信仰:在川渝、陕南等地,民间认为崖柏能驱赶 山精野魅,常将崖柏枝悬挂门楣或制成护身符,用于保护家宅平安。这种信仰体现了人们对崖柏的崇拜和敬畏。

  风水观念中的地位:在传统风水学中,崖柏盆景摆放于家中财位,象征 迎难而上,聚财守业。这种观念体现了崖柏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文化价值。

  药用价值的认知:崖柏在传统医学中也有应用。据《本草纲目》记载,崖柏具有清热解毒、消肿止痛等功效。这种认知体现了人们对崖柏实用价值的认识和利用。

  文化认同的象征:崖柏已成为开州地区文化认同的重要象征。开州地区将崖柏作为地方文化的代表元素,融入城市形象、旅游宣传等方面,增强了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。

  家庭传承:崖柏雕刻等传统技艺多通过家庭传承的方式延续。许多崖柏雕刻艺人从小跟随父辈学习技艺,通过言传身教掌握雕刻技巧和文化内涵。

  师徒传承:崖柏文化的传承也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进行。开州地区的崖柏雕刻大师多收有徒弟,通过系统的教学和实践指导,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。

  学校教育:崖柏文化已开始进入开州地区的学校教育体系。保护区将周边小学打造为乡村自然教育试点学校,把自然教育元素融入校园文化。这些学校通过开设校本课程、组织实践活动等方式,向学生传授崖柏文化知识。

  社区传承:崖柏文化也通过社区活动和文化节庆等方式在社区中传承。开州地区定期举办崖柏文化节、雕刻比赛等活动,促进崖柏文化在社区中的传播和传承。

  专业培训:开州地区还通过专业培训的方式,培养崖柏文化的传承人。这些培训由专业机构和非遗保护中心组织,邀请专家授课,系统传授崖柏文化知识和技能。

  传承人老龄化:目前,开州地区的崖柏文化传承人多为中老年人,年轻人参与度不高。随着老一辈传承人的年龄增长,崖柏文化面临后继无人的风险。

  传承方式单一:崖柏文化的传承方式仍以传统的师徒传承和家庭传承为主,现代教育和培训体系尚未充分发挥作用。这种单一的传承方式限制了崖柏文化的传播范围和效果。

  保护与利用的矛盾:崖柏作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,其利用受到严格限制。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崖柏资源,实现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的平衡,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
  市场化与商业化的冲击:随着崖柏市场价值的提升,商业化开发可能导致崖柏文化的异化和失真。如何在市场化过程中保持崖柏文化的本真性和核心价值,是一个重要挑战。

  认知度和关注度不足:崖柏文化在开州地区之外的认知度和关注度仍然不足。如何提高崖柏文化的社会认知度和关注度,扩大其影响力和传播范围,是传承工作面临的重要挑战。

  数字化保护:开州地区已开始利用数字技术对崖柏文化进行保护。通过三维扫描、数字建模等技术,记录崖柏的形态特征和文化内涵,建立崖柏文化数字档案库。

  产业化传承:开州地区通过发展崖柏产业,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。崖柏产业的发展为文化传承提供了经济支持,同时也为传承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。

  跨界融合:开州地区积极推动崖柏文化与其他文化形式的跨界融合,如与旅游、教育、科技等领域的融合,拓展崖柏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。

  政策支持:开州地区已将崖柏文化保护纳入地方文化发展规划。《重庆市开州区文化和旅游发展 十四五 规划 (2021—2025 年)》提出,到 2025 年,培育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示范基地、传承教育基地、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,新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 项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4 项、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9 项。

  社会参与:开州地区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崖柏文化保护与传承。通过建立保护基金、开展志愿服务、组织公益活动等方式,动员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崖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。

  生态价值:崖柏作为珍稀濒危植物,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。其根系发达,固土保水能力优异,对我国干旱地区的生态治理有巨大潜力。崖柏的保护与繁育,不仅保护了生物多样性,也为生态修复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。

  科学价值:崖柏是研究植物演化、古生物学和古气候学的重要材料。开州地区已成为全球崖柏属植物的重要保护中心,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样本和数据。

  文化价值:崖柏在开州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精神内涵,是开州人民精神品格的象征和文化认同的重要元素。崖柏文化已成为开州地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  经济价值:崖柏产业已成为开州地区的特色产业,带动了就业增收和经济发展。崖柏产品的开发和销售,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,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。

  美学价值:崖柏的形态和纹理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,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素材。崖柏雕刻、绘画等艺术形式,展现了开州人民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情趣。

  保护科学化:崖柏保护将更加科学化、精细化。通过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、完善的保护措施和科学的繁育技术,确保崖柏种群的稳定增长和健康发展。

  利用多元化:崖柏资源的利用将更加多元化。除传统的雕刻、家具等领域外,崖柏在香道、医药、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将进一步拓展,形成多元化的产业链。

  产业规模化:崖柏产业将向规模化、标准化方向发展。通过整合资源、优化结构、提升品质,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崖柏企业和品牌,提高产业的整体效益。

  文化创新化:崖柏文化将与现代文化创意产业深度融合,通过创新设计、数字技术等手段,创造更多具有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崖柏文化产品。

  传播国际化:崖柏文化的传播将更加国际化。通过国际交流、文化输出等方式,提升崖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,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。

  加强科学研究:进一步加强崖柏的生态学、遗传学、生理学等方面的科学研究,为崖柏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。同时,加强崖柏文化的学术研究,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。

  完善保护体系:建立健全的崖柏保护体系,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,完善法律法规,强化执法监管,确保崖柏资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。同时,加强崖柏文化遗产的保护,建立健全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。

  培养传承人才:加强崖柏文化传承人才的培养,通过设立传承基地、开展培训活动、建立激励机制等方式,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崖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。同时,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,提高传承人的专业水平和社会地位。

  推动产业升级:推动崖柏产业的转型升级,提高产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,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崖柏品牌。同时,加强产业标准化建设,规范市场秩序,促进产业健康发展。

  促进文化创新:促进崖柏文化的创新发展,将崖柏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设计、数字内容、创意产业等领域,创造更多具有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文化产品。同时,加强崖柏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,扩大其影响力和传播范围。

  加强国际合作:加强与国际组织和科研机构的合作,共同推进崖柏的保护与研究。同时,通过国际文化交流活动,展示崖柏文化的魅力和价值,提升其国际影响力。

  完善政策支持:完善崖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,加大财政投入,提供税收优惠,完善金融服务,为崖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。同时,加强部门协作,形成工作合力,共同推进崖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。

  总之,开州崖柏文化是开州地区宝贵的文化遗产,具有重要的生态、科学、文化、经济和美学价值。通过加强保护、促进传承、推动创新、扩大影响,开州崖柏文化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,为开州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繁荣发展做出更大贡献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